第(1/3)页 太极宫,两仪殿内。 群臣正在进行军事讨论。 也不是一人说两句,主要是李靖,李世民在聊。 毕竟在军事战略上,李靖跟李世民毫无疑问的是最为顶尖的。 其他人的旁听,主要是为了更好的熟悉自己的军事目标。 李靖指着地图说道。 “朝廷兵力自长安出发,抵达洛阳,再从洛阳沿着太行山东侧北行,经定州到达幽州。” “自古中原地区通往辽东地区,向来以行此道,其地势较为平坦,周边各州粮草辎重,也可以从此路汇集。” “出幽州后,大军继续向东北方向前进,入营州整顿兵力,秣马厉兵,打造器械。” 李世民点点头:“朕已下诏契丹、奚等部协同配合,届时可在营州集结,增强兵力。” “如今且看,大军至营州后,是先取辽东城,亦或是盖牟城。” 辽东城是高丽门户,而盖牟城高丽在辽东的重要军事重镇,占领盖牟城可以打开通往高丽腹地的通道。 长孙无忌沉思片刻提议道:“此番东征,当吸取前朝之鉴,隋炀帝当年第一次攻打高丽之时,便是主攻高丽门户辽东城,然辽东城城池坚固,为高丽首重,囤有数万精兵。” “如今又吸收前朝遗民,加固城防,若大军先攻高丽,易耗时良久,于士气不利。” “臣建议,可先主攻盖牟城,相比之下,盖牟城比之辽东城更易攻克,首战告捷可士气如虹,也可威慑高丽,震慑其军民之心。” 李世民闻言,微微颔首,而后看向李靖。 李靖点头道:“长孙司徒之策在理,先攻盖牟城,也可振奋三军,然若直接攻向盖牟城,辽东城必然救援。” “我军可先佯攻辽东城,引其兵力,乱其军心,再强攻盖牟城,如果辽东城守将定然不敢随意救援,为我军攻克盖牟城创造良机。” 进攻高丽,其实并非只有辽东城跟盖牟城,其他的方向也可以。 但从地理角度看,辽东城位于交通要道之上,是中原王朝军队进入高丽腹地的必经之路。 控制了辽东城,就等于打开了通向高丽核心区域的门户。 如果不能攻克辽东城,后续向平壤等重要城市的推进就会受到侧翼威胁。 最主要的是,辽东城周围地势相对平坦,适合大规模军队的集结和作战,是一个战略要冲。 其他道路都是小道,别说十几万大军了。 便是一两万人,都延绵十多里地,根本难以照顾首尾,大规模兵团的战斗力也难以发挥出来。 只有占据了辽东城,就可以形成稳定对高丽的不断输出。 打辽东城难,可打下来后,守起来也变得容易。 盖牟城也有重要的战略意义,拿下盖牟城可以切断高丽在辽东半岛北部防线的相互联系,使敌军不能相互支援。 同时,盖牟城的占领能够提供物资补给,城内储存的粮食等物资可以缓解大唐军队长途行军后的补给压力。 所以打高丽,不管是怎样的军事方针,都绕不开辽东城,盖牟城。 李世民看向其他将领,问道:“诸君可有异议?” 李勣,李道宗,刘弘基,张士贵,尉迟敬德等人纷纷摇头。 “我等没有异议。” 其实这一套打法,不管是汉武帝攻卫士朝鲜,亦或是隋炀帝三征高丽,已经是很成熟的打法了。 李世民点点头,随即下达诏敕。 “命侯君集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,领步骑六万,及兰、河二州胡族兵马。” 侯君集作揖:“是,陛下。” “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左副大总管,领步骑两万。” 李勣作揖:“是,陛下。” “命李道宗为辽东道行军右副大总管,领步骑两万。” 李道宗作揖:“是,陛下。” 陆路行军敲定后,李世民继续道:“命刑部尚书张亮为平壤道行军大总管,领兵五万,战舰八百艘。” 这一点大家没什么意见。 虽然是水陆并进的策略,不过主动方向是陆地,大唐水军的军事目标很明显,一是绕到朝鲜后方,与陆军形成夹击之势。 二是在登录后,占据要点,会师陆兵,并且为之提供足够的粮草,相当于打辅助。 张亮作揖:“是,陛下。” 之所以选择张亮,是因为他熟悉水战,并且性子沉稳,善守不善攻。 几条主线敲定后,李世民把目光看行太子跟魏王。 而后道:“太子率精骑五千,归辽东道行军右副大总管旗下。” 对于这样的安排,李承乾自然没有什么意见。 “是,父皇。” 李道宗是宗室名将,是太上皇李渊李渊的堂侄,李世民的堂弟。 有他照顾太子,李世民也能更加放心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