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人若过千,浩浩荡荡势如潮涌。 人若过万,铺天盖地威若雷霆。 五千重骑兵在唐朝是什么概念。 李世民的三千五百玄甲军,就全是身披明光铠的重骑兵。 当年,王世充被李世民围困在洛阳后,窦建德率军前来救援。 李世民率领三千五百玄甲军奔赴虎牢关,阻挡窦建德前行。 以少胜多,大败窦建德的十万大军。 杀了三千多人,俘虏了五万人,活捉窦建德。 这就是重骑兵在战场上的强大战力。 骑兵是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之王,而重骑兵,则是王者中的王者。 五千套明光铠,这就是一笔绝大的支出了。 李世民很注重明光铠的打造,可以说从大唐立国开始,明光铠的打造就没有听过。 但打造一套明光铠,耗时太长,数个工匠一年都不见得能够打造出来两套。 哪怕是到了贞观十七年的现在,整个大唐所拥有的明光铠数量,恐怕都不足两万套。 李世民的宫廷禁卫军有数千套,还有些是军中高级将领穿。 给太子安排五千套明光铠,几乎是把所有的库存全都掏空了。 当然,这对太子的安危,也有很大的保障。 五千重骑,如果是放在平原上,那就是所向无敌的军队。 面对哪怕数万士兵,也能轻松凿传,来去自如,野战无敌。 东征高丽主要是攻城战,骑兵发挥的作用不大,然而有这五千重骑,不管高丽的战争局势如何,太子这边都不会受到伤害。 退一万步说,就算是战败了,面对五千重骑压阵,高丽连城都不敢出。 这也是东征高丽的麻烦之处。 因为大唐军队之所以所向无敌,骑兵占据了很大的主导地位。 一些西域的小国,不说重骑,往往只需要几千轻骑,就能轻易的将之灭国。 但高丽地形险恶,平原不多,难以发挥出骑兵的优势。 只能按照传统的攻城方式去作战。 攻城,步兵才是主流。 这也是为什么高丽几度被攻,都坚守下来的关键所在。 长安城外,校场。 五千骑兵真的是一眼都望不到头,浩浩荡荡连成一片。 要知道在后世高中,一所学校的学生,也就三四千人。 每次做操的时候,都是满满当当一大片。 可想而知,五千骑兵聚在一起,有多么夸张了。 为了更好的管理这五千骑兵。 李承乾把五千骑分成五个千人骑。 五个千人骑下,又分为五十个百人骑。 百人骑分两队,每队设队正,掌五十骑。 大队下又分五个小队,小队掌十骑。 六月天气炎热,操练需避开一天中最热的时段。 故而骑兵的训练,早上在卯时进行,也就是五点到七点。 这个时间段,骑兵们经过一晚上的休息,体力精神充沛,进行全甲操练。 第二次训练则在申时,此时气温开始下降。 这个时候的操练便不会穿甲,主要进行战术演练以及武器方面的训练。 除了午休外。 上午和下午,另有一个时辰,是对整个骑兵队伍的文化培训。 李承乾拓印了不少简体字的千字文。 结业的学子充当老师,教导府兵学习。 上午识字,下午则是沙盘兵棋推演。 距离出发已经不足一月,然临阵磨枪,不快也光,还是能有些效果的。 况且在前往营州路程上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,除开白日行军外,晚上士兵们还要进行学习。 比如背诵千字文,听一些由学子们主导的思想教育课。 日落时分,微风轻拂,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,将士挥汗如雨的操练。 李承乾与长子李象站在营帐之外,远处的山峦在云雾的笼罩下若隐若现。 李承乾看着自己的长子李象,眼神中带着复杂的情绪,开口问道:“象儿,你不会怪为父,让你弃笔从戎吧。” 李象微微垂首,脸上露出一丝犹豫,他的目光在脚下的土地上停留了片刻,才缓缓抬起头来。 此时李象身着戎装,虽还带着少年的稚嫩,但也多了几分英气。 看向父亲轻声说道:“父亲自然是为了孩儿好。” 其实李象心里,最开始也是有些怨言的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