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政治上的事情,哪有什么忠诚可言。 对于世家来说,只要是忠君就行了。 这个范围就比较宽阔了,太子,魏王,陛下,都是一家子人,忠谁都是忠君。 只要日后站队没问题,那就是忠臣。 忠臣这个概念,本来就比较模糊。 成王败寇,输的人,那才是奸臣。 太子都造反了,那能叫背叛吗,这得叫拨乱反正。 若追随太子成功了呢,这就是从龙之功了。 崔盛玉在纠结着,其实心里已经是偏向太子了。 哪怕是从起兵的局面上来看,太子并没有优势,但加上自己送过去的五千铁骑。 一万铁骑,只要不是瞎搞,割据地方自保应该不是多大问题吧。 陛下难道一定要杀死太子吗。 撑个两三年,还真有回转的机会。 想到这里,崔盛玉就下定了决心。 魏王李泰自然没察觉到崔盛玉的想法,或者说从来就没有怀疑过崔盛玉。 毕竟崔盛玉自从到长安来,也就只有上次,被太子强行抓走过一次而已。 谁会想到,仅仅一次见面,崔盛玉就背叛了。 要是谁跟太子见一面就背叛,那魏王还夺什么嫡,老老实实洗洗睡吧。 况且这长安上下谁不知道,清河崔氏是魏王党的最大支持者。 怀疑谁也怀疑不到崔盛玉的头上来。 “一定要做好防备,不能给太子可趁之机。”李泰再次嘱咐道。 但他是不敢留在军营的,待了没有多久,把事情说透后,就选择离开。 李泰是谨慎的,离开前,还特意排了探马去探路。 生怕是被太子的人趁机给截胡了。 毕竟父皇当初的前车之鉴,尚在眼前。 如今除太子起兵造反外,如果他跟晋王都被太子杀了,父皇那边要怎么选择。 这不是走当年父皇的老路吗。 父皇都把这条路给走通了,太子再走一次,就不能通了? 父皇会不会跟当年祖父那样呢。 李泰不知道,也不想知道。 当父皇到了思索这个问题的时候,这也就意味着他跟晋王的小命已经没了。 考虑这些,已经没有意义。 李泰可不觉得太子会对自己手下留情,去年刺杀案还历历在目呢。 只要给太子机会,恐怕会毫不迟疑的下手。 这么一想,李泰都有些杯弓蛇影了。 走的时候,让崔盛玉安排了三百骑护卫。 “请魏王放心,必不叫太子得逞。” 崔盛玉拱手作揖送别魏王,然而看到魏王这番有些紧张,害怕的样子,知道是怕太子下暗手,心里起了别样的心思。 送五千骑给太子,已经是泼天功劳了,可为什么不再进一步,把魏王也送给太子呢。 如果太子起兵造反,干掉魏王,那就只剩下一个晋王了。 有机会把晋王也干掉的话。 太子还怎么输? 这么想着,回营后,崔盛玉给太子写信。 太子殿下: 敬启。臣崔盛玉,前蒙殿下召见,方知殿下雄才伟略,实乃天命所归。臣虽暂为魏王之属,然自与殿下一会,心向殿下。 殿下若起兵,臣自当率魏王兵马来投。 臣冒昧,若殿下有意,臣愿为殿下再尽绵薄之力,或可引魏王至殿下处。 臣愿为殿下效犬马之劳,万死不辞。 崔盛玉敬上。 写完后,崔盛玉用火漆封住。 叫来自己的心腹堂弟,低声吩咐道: “快马加鞭,把这封信,送到灞桥驿,太子左内率陈云超手中。” 堂弟闻言,面色一变,但没有多问。 接过信后,便翻身上马离开。 对于自己这个堂弟,崔盛玉还是很放心的,除开从小一起长大,关键其性子沉稳,忠心可靠。 崔盛玉并不担心堂弟会私自查看内容。 对于世家大族而言,先有家,再有国。世家子首先是忠于家族,再是君王。 灞桥驿。 陈云超正在派人不断打探情报。 监察可能发生的情况。 毕竟长安若有动静,灞桥驿最快能得到消息。 长安消息的往来传递,也是通过灞桥驿这边。 不多时,陈云超就知晓了,魏王前往军营,并且已经离开的消息。 ‘魏王在这个时候去军营,莫非是有所防备?’ 心里这么想着,陈云超便决定把这个事情汇报给太子。 最好暗中查探一番魏王军营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