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按照正常的行政划分,高丽是要被切割成辽东道,平壤道两大块。 但李承乾上书的奏表里,却是把整个高丽,都划分成了辽东道。 在这方面,其实就已经体现出了李承乾的野心了。 这是要把整个高丽,都独占归于自己麾下。 而李世民之所以会同意,首先是因为太子已经实际上掌控了这些地方。 全面扫荡所有高丽贵族,这样的狠事,是李世民都没有想过的事情。 毕竟李家本身也是世家的一份子,在打天下的过程中,亦是联合世家。 中原的环境,也不存在说联合百姓扫荡世家这样的做法。 这就是皇帝与世家共治天下的来源。 可偏偏是李承乾这么做了。 这跟高丽贵族本来就站在大唐对立面有所关系,可寻常人哪里会想这么做,地方治理,不应该还是要靠贵族吗。 这样的行为,打破了千年以来,人们的认知。 李世民是有些心动的。 他忍受世家已久,皇帝的权力被分割,曾经不可一世的李世民,在对臣权方面妥协很多。 看到太子这般行事,心中暗爽。 尤其是五姓七望的动作,这使得李世民想要借太子之手,来对五姓七望形成彻底的压制。 在李世民的设想里,太子跟世家之间,应该是不分伯仲,两败俱伤,最后是他螳螂捕蝉黄雀在后,加强中央集权,最后惩戒太子一番,大唐皇帝的位置,还是让自己这个嫡长子来干。 这是多么完美的事情。 可偏偏,太子的发展,超出了他的预计。 长安,太极宫后殿。 君臣议事。 房玄龄汇报着关于五姓七望的情况。 “太子于辽东道实行新政,该地方县城三分,增设州府都察院,司刑寺,依照六部制度,划分文武法三权。” “三官之间,互不统帅,往上听神武宫太子教令。” “按照太子的吩咐,县尉只听从最高刑部调令,县丞只听从大理寺调令,包括官员升迁事宜皆是如此。” “县城之中,又增设数十官职,分管各项事务,对原本县令所管辖之事进行拆分。” “由于大量官职新设,使得官员需求增大,如今新罗受太子所管辖,人员倍增,但凡前往辽东之学子,几乎九成皆可入仕途。” 说到这里,房玄龄微微一顿。 一句太子新政,让这个事情,变得上升到了政治博弈的层面。 一国两政,这可不是什么好事。 太子野心,昭然若揭。 使得李世民不得不慎重对待了。 他是想让太子继承皇位,可想的是继承,不是让太子给夺走了。 太子这么做,有没有把他这个老子放在心里? 长孙无忌疑惑道:“太子增设如此之多的官员,岂非是每年俸禄都是个大数目,这般下去,如旧长久?” 官员俸禄可不是个小数,大唐官员七千余,对于朝廷也来说,也是个不小的负担了。 房玄龄闻言,看了眼魏征,而后道:“太子消减了六品往上官员的俸禄,尤其是田产赏赐,几乎尽皆消减,所有田产,尽归于神武宫,只是加大了米钱供给。” “譬如县令原有之俸禄,几乎减半,然门房之俸禄,却又归于公廨支出。” 县令的门房,这就跟后世的秘书差不多,在此前,门房的俸禄开支,都是县令这边自己给的。 但是现在,太子不仅把门房包含在内,包括公廨的食堂厨子,都全部纳入公廨,不再由县令独自承担。 看似县令的俸禄被削减,实则县令只要管自己跟家人,其他的开支全部都算在了公廨上。 这么算下来,俸禄也不能说低了。 加上权力被分走后,真正要管辖的政务也大大减少,也没有之前那么累了。 简单来说,曾经的县令如果不贪,很难过上好日子。 当个清官,只能是两袖清风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