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魏征,长孙无忌闭口不言。 虽说他们是太子党,也拥护跟维护太子,但太子为了赏花,这般奢靡,哪能开口赞同。 然而李世民在听到这话后,却有些迟疑了。 仔细一些,以太子的聪慧,会不明白贫瘠的安西都护府根本没有财力承担。 那为什么还要发太子教令去到西域。 这分明是对着自己来的啊。 李世民不由想到,是因为煤炭厂的事情? 自从李世民授意汉王李元昌,赵节,在太子东征高丽后,把原本要送到东宫的煤炭利润转送到内库来,对于太子,李世民还是有些不好意思的。 这就相当于父亲把儿子的产业给直接抢走了。 李世民早前还担忧太子过来质问,不知道要怎么回答。 后来太子对此一直没有反应,李世民也就渐渐放下心来。 也是因为煤炭厂的大量利润,让李世民的口袋变得极其富裕。 原本李世民也是较为奢靡的。 修建了许多豪华的园林,如大明宫、兴庆宫等,这些园林规模宏大,建筑精美,内部装饰华丽,耗费了大量的人力、物力和财力。 曾经因为动用国库的钱,遭受到魏征的劝谏。 现在李世民动用自己内库的钱,其他官员也没什么话说了。 最近,因为感觉到长安闷热,李世民正准备在临潼骊山顶上修筑翠微宫,还准备对玉华宫进行翻修。 东都洛阳宫那边,还准备继续营造,那是曾经隋炀帝吃喝玩乐的地方。 李世民晚年常常游猎宴乐,沉迷于花天酒地的生活,每次出行都需要大量的人员和物资供应,给沿途百姓带来了沉重的负担,也引起了朝野上下的不满,甚至在贞观十五年发生了羽林军哗变事件,士兵们希望借此阻止李世民继续游幸。 李世民身边能够直言的大臣不下三十多名,尤其是魏征,先后写了十多万字的意见书,涉及事务多达两百多件。 即便如此,仍不免热脸贴上冷屁股,魏征明显地觉察到,皇帝变了,“渐恶直言”。 贞观十二年三月,李世民亲御两仪殿,魏征毫不客气地说:“一二年来,不悦人谏,虽黾勉听受,而意终不平,谅有难色。” 这些话,李世民根本就听不进去。 然而以为煤炭厂的关系,让李世民内库变得极其充盈,也就不去动国库的钱,全都内库出。 出去游玩,惊扰到百姓的方面,还给百姓补偿,导致许多地方的百姓,还期待陛下过来游玩。 名声竟然有了反转。 谏官们也不好斥责陛下了,毕竟陛下花的是自己的钱。 要知道在历史上,贞观十九年,官拜门下省侍中的谏臣刘洎,李世民怀疑刘洎背后褒贬自己,便抓了个“谋执朝衡”的罪名,逼刘洎自杀了。 后来这些讨人嫌的烂事儿,连李世民自己都觉得过分。 李世民在临终前一年,他亲自为太子李治撰写了《帝范》十二篇,其中明确写道:“吾居位以来,不善多矣。锦绣珠玉不绝于前,宫室台榭屡有兴作,犬马鹰隼无远不致,行游四方,供顿烦劳,此皆吾之深过也,勿以为是而法之。” 显然,李世民是“揣着明白装糊涂”,他本人可以倒行逆施,对儿子就要说实话了。他希望李治,不要效仿自己,做个贤明的君主,必须有节制、有约束。 老话说得好,喝水不忘挖井人。 是因为太子煤炭厂的关系,这才让李世民有些潇洒的资本。 现在太子要奢靡一下。 他这个当老子的,好像也不太好反对。 眼见陛下在面对褚遂良的问题上沉默,众大臣也猜测到了陛下的想法。 长孙无忌见李世民沉默不语,心中已然明白皇帝的纠结所在,当下清了清嗓子,缓缓开口道:“陛下,老臣倒是觉得,太子此番作为,虽说看着奢靡了些,却也并非不可体谅。想我大唐如今四海升平,国富民强,内库又因煤炭厂一事充盈非常,些许花费倒也不算什么。” “况且太子立下大功,至今也没有多少赏赐,不如这次就当是赏赐太子了。” 李世民闻言,想了想道:“司徒说得在理,不过毕竟花费甚大,就没必要从国库出了,便从朕的内库出了。”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