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都里镇的港口,天刚破晓,晨曦的微光便迫不及待地洒落在海面上,将整个港口染成一片金黄。 船队静静停泊于此,宛如一条蛰伏许久的巨龙,蓄势待发。 巨大的旗舰高耸于船队中央,船身以坚实的红木打造,朱漆绘就的云龙图案在晨光下闪耀着夺目的光芒,龙须随风飘动,仿佛随时都会腾空而起。 旗舰的桅杆高耸入云,巨大的白色船帆上绣着代表皇家的金色龙纹,在海风的吹拂下猎猎作响,宛如一面面威风凛凛的旗帜。 此时,港口上一片忙碌的景象。水手们如蚁群般穿梭于船只之间。 有的水手正用力地将一筐筐粮草和淡水搬运上船,有的则在仔细检查着船帆和绳索,确保它们在航行中不会出现任何问题。 李承乾身着华丽的锦袍,头戴金冠,在苏定方、陈云超、李德謇,李道宗,长孙无忌等人的簇拥下,大步走上旗舰的甲板。 “传令下去,准备启程!” 李承乾的声音低沉而有力。 随着这一声令下,整个船队瞬间沸腾起来。 水手们迅速各就各位,整齐划一地用力拉动绳索,巨大的船帆缓缓升起,在海风的吹拂下迅速展开。 与此同时,船桨纷纷入水,整齐地划动起来,激起层层雪白的浪花。 “起锚!” 一声声高喊传来,巨大的船锚缓缓从海底升起,铁链摩擦着船舷,发出沉闷的声响。 旗舰率先缓缓移动,船头劈开平静的海面,留下一道长长的白色航迹。 其他战船也紧随其后,依次启程,整个船队如同一支训练有素的军队,秩序井然地朝着大海深处驶去。 海鸟在船队上空盘旋,发出清脆的叫声,仿佛在为船队送行。 海风愈发强劲,吹拂着船队的船帆,将它们吹得鼓鼓的。船队在波涛中破浪前行,速度越来越快,溅起的浪花如同晶莹的珍珠,洒落在船舷上。 阳光洒在海面上,波光粼粼,与船队的身影相互映衬,构成了一幅壮观而美丽的画面。 李承乾站在旗舰的船头,迎着海风,衣袂飘飘。 深邃的目光穿透那波涛汹涌的海面,望向远方。 回长安? 可笑。 当初离开的长安那一天,李承乾就没有回去的打算了。 回去不过是人为刀俎,我为鱼肉。 之所以顺应诏书,启程返回,只是掩人耳目罢了。 不起兵,是不想把大唐的战力损耗在内战上,以现在的情况来说,大唐内战,无疑是重蹈历史上的覆辙,犹如香积寺之战那样,很有可能把大唐的精锐都打光。 之所以吩咐贺兰楚石必要时让李象起兵造反,也不是攻打大唐,只是李承乾为了自保而已。 那是不得以而为之。 李承乾真正的目的地。 是洛阳。 东都洛阳。 李承乾毅然决然地选择占据东都洛阳,绝非一时冲动,而是经过深思熟虑,综合多方面因素后的战略抉择。 从地理位置来看,洛阳地处中原腹地,堪称天下之中,素有“九州腹地”的美誉。 北依邙山,南对伊阙,洛水贯穿城中,其位置得天独厚。 与长安相比,洛阳的交通枢纽优势更为明显。 长安偏处关中,虽有山河之险,但对外交通相对不便,受限于函谷关等险要关隘,物资和人员的流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阻碍。 而洛阳周边水路纵横交错,黄河、洛水等河流提供了便捷的水运通道,物资和人员能够通过水路迅速运往各地;陆路交通更是四通八达,是中原地区的交通要道。 掌控洛阳,就如同握住了天下的中枢,进可攻,退可守。 向北,可直捣草原,威慑北方游牧民族。 向南,能挥师江南,控制鱼米之乡。 向东,可经略山东,获取丰富的人力和物力资源。 向西,亦可凭借险要地势,抵御关中势力的威胁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