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不经历风雨,怎能见彩虹。 太子未来的肩膀上,要承担整个大唐,打磨一番,才是璞玉。 说起来,李世民觉得自己也并没有错。 毕竟就现在的情况来说,太子终究是磨砺出来了,已经是个合格的太子了。 这说明自己的决定是对的。 唯一有些误差,就是稍微早了点。 在李世民的想法里,太子应该是到自己这个年纪刚刚好。 李世民也不是说一直占着皇位不放手,等他到了当初父亲那个年纪,也是可以先行让位的。 如今终究是早了些,那只能稍微委屈一下承乾了。 “平衡?” 李承乾反问道:“陛下这话,说得倒是轻巧。” “当年,芙蓉园赐宴,武德殿听政,青雀的风头,早就已经盖过我这个太子,这是哪门子的平衡?” “就是因为我占着太子名义,所以陛下要不断的提携青雀,来跟我打擂台吗。” “陛下难道看不到,满朝文武见了他,哪个不是阿谀奉承?” “你知道那些大臣们是怎么说的吗,说太子懦弱无能,说魏王才是陛下心中真正的储君!” “这也是陛下要的平衡?” “我就应该乖乖的当个懦夫,然后等着继承皇位。” “陛下,如果当初我没有去辽东,没有火药,没有火炮,陛下觉得我真的能等到那一天吗。” 李世民的脸色顿时就阴沉下来:“承乾,你身为太子,大唐储君,不思如何治国安邦,却在这里斤斤计较这些虚名!” “朕提携青雀,是因为当年的事情,也能让你多些历练,何曾何时,有过废立之心?” “只要朕在,你永远都是太子,难道你连一些风言风语都无法承受吗,连这些都无法承受,那又如何承担社稷之重。” 说到这里,李世民的声音变得低沉:“五姓七望势力盘根错节,关陇门阀又各怀心思。” “当年朕登基之初,这些世家大族表面上对朕俯首称臣,可背地里却小动作不断。你舅舅长孙无忌虽然忠心耿耿,但关陇门阀的势力一旦坐大,同样会威胁到皇权。” “朕扶持青雀,就是想让各方势力相互制衡,不让任何一方独大。” “你应该明白,魏王党的势力再大,也影响不到朝廷决策。” “不过是雷声大罢了,你自己切身体会过。” 李世民没说错,魏王党权势滔天,可这权势,仅仅只是相对于大臣百姓而言。 对于李承乾这样的太子,完全没有丝毫用处。 只需要稍微硬气一些,魏王那边就束手无策了。 这一点,确实也没错。 还没离开长安城前,李承乾只是稍稍发难,魏王那边就接连吃瘪。 李泰除了去父皇那里告状,还真拿太子没有半点办法。 从某些程度上说,相对于李承乾,李泰更像是个纸老虎。 “五姓七望把持科举,关陇旧族垄断府兵。” 李世民的声音逐渐有些感慨:“承乾,你以为是朕偏爱魏王,只是为了让他与你相争?” “你舅舅长孙无忌总领群臣,又有从龙之功,若不扶持魏王党制衡,满朝上下早成关陇门阀的一言堂!” 对此,李承乾冷笑道:“东宫马厩都没有三百匹战马,魏王却有三百缇骑。” “难道陛下认为,若我一直忍耐,忍到登基那天,青雀他会眼睁睁的甘心看我登上皇位,还是学着父皇当年那样,来个玄武门次子夺嫡。” 听到玄武门,李世民眉头一皱:“青雀他不会这样做的。” 李承乾哈哈一笑:“难道祖父会想到陛下当年会如此做吗,陛下都能做得,青雀如何做不得。” “当年陛下还有八百人,我东宫才多少人,届时次子夺嫡,我靠什么去阻挡?” “靠着我这太子的名头?” 李世民反驳道:“你舅舅长孙无忌,不会允许的。” 李承乾笑道:“所以,我这太子的性命,还要靠别人施舍?” 李世民解释道:“不是这样的,承乾。” “朕自会安排好一切。” “只是你太急了。” 李承乾微微摇头:“可我看不到任何希望。” “走到今天这一步,难道就是我想要的?” 李世民眉头紧锁,他感受到了太子坚定的想法。 但让青雀跟稚奴外出就藩这个事情,自然是不能应下的。 父子之间,陷入了沉默,双方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平衡点。 李世民需要平衡,可李承乾需要的是保障。 到了今天,还怎么回头,麾下的将士们都跟着入长安了。 这可不是玩过家家,一旦兵权火炮交出来,真的能像二凤说的那样。 李承乾自然不会做这样的傻事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