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“起来吧。” 李世民叹了口气,“太子监国,事务繁多。青雀,往后多去政事堂旁听两次,帮着太子出出主意。” “稚奴,抄写完毕后,便去协助太子处理文书。你们兄弟齐心,才能把大唐江山治理好。” 李泰跟李治都怀疑自己听错了。 现在他们还能协助太子治理朝政。 这是明降实升啊。 等于是有了听政议政的资格。 李世民沉声道:“记住,你们是亲兄弟,打断骨头连着筋。” “有些事情,不可过分,若再有这般事情发生,莫怪朕言之不预。” “行了,都退下吧。” 李泰跟李治作揖:“谨遵父皇教诲。” 待李泰和李治离去,张阿难轻声问道:“陛下,如此轻罚,是否太简单了些,太子那边,恐是会生出意见,如今.” “阿难。” 李世民摆了摆手,“他们终究是朕的儿子。重罚,只会让兄弟间的嫌隙更深。些许惩戒,再给些甜头,才能让他们明白朕的苦心。” “太子如今,心思已定,恐难回头啊。” 把魏王跟晋王弄过去听政,就是给太子找麻烦。 要让太子的精力,落在对付魏王跟晋王的身上,这样就能平衡下去。 若是没有魏王跟晋王,李世民跟太子直接对上,那就没有回转的余地了。 —— 是夜。 长孙府。 长孙无忌现在也很纠结。 “父亲,又消息了,陛下招魏王晋王去了太极殿训斥。” “如今对太子仍委以监国重任,将魏王、晋王的惩戒化作虚责。” “陛下是怎么想的。” 长孙无忌摆手道:“住口。” “朝堂之上,最忌揣测圣意!陛下罚魏王减用度、命晋王抄书,又让他们辅佐太子,这招‘恩威并施、兄弟制衡’的棋,岂是你能看透的?” 长孙冲被父亲的气势震慑,却仍忍不住争辩:“可太子手握神武军,辽东归来后又广纳寒门将领。他若真有不臣之心,一旦发难.” 长孙无忌起身:“所以才要稳住局面!” “当年陛下玄武门之变,靠的是八百将士与朝臣支持。如今太子虽有兵权,但若没有关陇士族、山东豪杰的拥立,不过是孤家寡人。” “你以为陛下为何从轻发落魏王、晋王?就是要留着这两枚棋子,让他们与太子相互掣肘!” “这是要把太子的心思,从兵权争夺,转移到朝廷夺权这块来。” 长孙冲若有所思:“父亲是说,陛下故意让兄弟相争,自己坐收渔利?” “岂止是坐收渔利!” “魏王拉拢山东士族,稚奴背后也有许多支持,太子掌有神武军。 “三方势力斗得越凶,陛下的皇位就越稳。” “我们长孙家夹在中间,稍有不慎,便是万劫不复。” 长孙冲有些疑惑:“那我们呢,为什么不从晋王跟太子择一而选。” “毕竟不可能看着魏王上位吧。” “父亲打算如何,是晋王,还是太子。” 长孙无忌沉声道:“我们长孙家,只忠于陛下。” 说到这里,长孙无忌思绪有些偏远:“武德九年。” “那时陛下与太子建成势同水火,我和房玄龄等人暗中周旋,稍有差池就是灭族之祸。当年的局面,比如今更凶险十倍。” “太子监国多年,政务熟练,加之先前册封农泽圣睿太子,造福天下,享有盛名。若贸然废立,天下必乱。可若任由他坐大” 长孙无忌没有继续说下去,转而说道:“陛下若有旨意,全力执行;太子若能安分守己,保他储君之位。但记住,无论局势如何变幻,长孙家的根基绝不能动摇。” 长孙冲郑重行礼:“孩儿明白!只是太子若察觉陛下的制衡之术,恐怕会加快谋变” 长孙无忌望着跳动的火苗,嘴角勾起一抹莫测的笑意:“他察觉也好,不察觉也罢。” “只要魏王、晋王还在长安,只要满朝文武各怀心思,这天下,就翻不了天。去休息吧,明日早朝,还有场好戏要看。” 待长孙冲离去,书房重归寂静。 长孙无忌独坐案前,喃喃自语:“陛下啊陛下,这帝王心术,臣虽能看懂,却不知能否兜住这越来越大的局” “太子他,可不见得会按照你的心思来啊。”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