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1/3)页 突厥入关的速度很快。 跟大唐三军未动,粮草先行不同。 这边西突厥王庭定了南下的计划后,只是几天的功夫,突厥大军就已经开始集结南侵了。 这跟游牧民族的特性有很大关系。 西突厥汗国,其组织结构,并非跟中原王朝相同,而是多个部落联盟。 部落是基本单位,男性自幼接受骑射训练,武器装备并非依赖国家统一发放,而是自备马箭、弯刀等传统兵器。 这种兵民合一模式使每个牧民既是生产者又是战士。 游牧经济下,马匹不仅是交通工具,更是战斗力的根本。 突厥人从小熟悉马性,骑兵无需额外训练即可投入战斗。 与唐军重装步兵、骑兵混合编队不同,突厥以轻骑兵为主力,装备仅需弓箭、短刀和皮甲,无需复杂的铠甲锻造与维护体系。这种轻量化配置使军队可快速集结,且后勤负担极小。 突厥军队出征时,往往驱赶大量牛羊马匹同行。 这些牲畜既是肉食来源,又是奶饮、毛皮的提供者。 当然,对于很多底层的草原民来说,他们是享受不到肉食跟奶饮的。 就是家中备上几天的口粮,大致不过三五天。 这就驱使着他们,必须在三五天内进入中原进行劫掠,否则就是饿死。 突厥大可汗通过牙帐,小可汗,部落首领,牧民的四级结构传达命令。 各部落平时分散游牧,战时由首领率部响应征召。 突厥集兵,刻木为信,与各部相约,通过简单的信物,如木牌、狼头旗,即可在数日内完成跨草原的动员。 乙毗咄陆可汗实际上也不能管辖所有草原民。 除了自身的主力骑兵外,更多草原民,实际上是没有听从命令的。 首领传达的命令,不存在那么多条条框框,也没有什么战争目的。 简单点,就是活下来,劫掠足够的东西回去。 这样的方式,对于大唐守军来说,非常麻烦。 因为漫长的边境线,只能针对突厥主力进行防守,更多的地方,只能是警戒。 等突厥主力入关,这些散乱的骑兵就会集中起来。 劫掠到了足够的口粮,跟随大军也不会造成后勤负担。 颇有些化整为零之感。 大唐跟草原干了这么多年,自然也是有一套丰富的对抗体系。 面对突厥兵民合一、轻骑快袭的作战模式,大唐首先依托府兵制与边防军镇体系构建多层次防御网络。 府兵制下兵农合一的特点虽与突厥类似,但大唐通过军镇屯驻制度实现常态化防御。 在河西、陇右等突厥主要入侵方向设置固定军镇,如龟兹、疏勒四镇。 常驻兵力达数万至十万,配备专职镇将、戍主,形成烽燧相望、堡寨相连的警戒链。 军镇内设置屯田区,士兵战时作战、闲时耕种,储备至少半年以上的粮草,解决粮草先行的后勤痛点。 通过烽燧制度与和亲部族间谍网,构建地面侦察加烽火传讯的预警体系。 烽燧每三十里里设一墩,每日定时举烟报平安,遇警时一燃五炬,可在一日内将军情传递数百里,为唐军集结争取时间。 随着突厥的消息传来,李世民的诏敕也是直接下达。 命李靖为河东道行军大总管。 实际上诏敕下达时,李靖已经领兵先行出城了。 —— 突厥要入关。 李承乾却变得闲暇许多。 现在所谓的朝会,太子监国,已经只是个名义了。 随着李世民身体的好转,不断召开的君臣议事,权势很是自然是转到了太极宫。 对此,李承乾也没有什么不爽。 开朝会对他来说,真没多大意思。 实际上大唐的政务,朝臣们基本上都能很好处理。 重要的事情,也是李世民跟几个重臣商议定下。 一时间,长安好像是突然就平静了下来,没有了之前剑拔弩张的气氛。 朱雀大街。 文忠带着二十名禁军在城门口来回踱步。 远远望见洛阳方向扬起的尘土。 “来了!”前哨的士兵突然高喊。 远方车队行进。 文忠快步迎上前。 正是太子妃苏玉儿。 后面还有辆马车,是罗马公主狄奥多西,新罗公主金胜曼。 “给太子妃请安。” 文忠恭敬行礼。 苏玉儿笑着问道:“文内侍,听闻大明宫正在修建,太子可一切安好。” 文忠回道:“请太子妃放心,殿下一切安好,正在含元殿等候。” 苏玉儿点点头,放下车帘。 第(1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