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他既担心李象年轻气盛行事不稳,又害怕自己在辽东经营的势力因过度顺从太子计划而受损。 李象转身走向城楼内室,檀木案上摊开着辽东舆图,红绳标记的商路如蛛网般密布。 “明日召集演武堂的教官们议事,让他们带些精锐士卒,去‘拜访’那些粮商。” 少年指尖划过标注着辽东城的红点,稚嫩的声音里透着不容置疑的威严,“告诉他们,若不愿以平价售粮,便将粮食‘借’给朝廷。” 贺兰楚石瞳孔微缩,心中暗暗赞叹李象的果决,却也担忧此举会引发辽东商贾的反弹。 “殿下,贸然行事,恐怕会引发诸多不满。” 旧的贵族过去,新的贵族自然会诞生。 辽东贵族被肃清,意味着原有的权力架构崩塌,社会秩序出现巨大缺口。在权力真空状态下,需要新的阶层来填补权力空白,维持地方运转。 商贾阶层凭借其在商业活动中积累的财富与资源,成为最有能力填补这一空缺的群体。他们通过经济手段与政治势力合作,获取政治话语权,逐步渗透到地方治理的各个层面,从而替代旧贵族,成为辽东新的权力主体。 李承乾大力扶持商业的政策,为商贾阶层的崛起提供了肥沃土壤。肃清贵族后,土地、资源等得以重新分配,商贾们积极参与商业活动,开拓商路、建立商会,积累了巨额财富。 商业的繁荣不仅使他们的经济实力远超其他阶层,还增强了其社会影响力。 当经济实力转化为政治资本,商贾阶层便有了与旧贵族抗衡并取而代之的底气。 他们通过资助地方建设、支持军事行动等方式,进一步巩固自身地位,在辽东的经济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。 贵族被肃清后,原有的贵族体系及其特权彻底瓦解,社会阶层结构面临重组。传统的以血缘、门第为基础的贵族统治模式被打破,社会流动性增强。 商贾阶层抓住这一机遇,凭借自身的经济优势和灵活的经营策略,不断扩大势力范围。 他们吸纳原贵族的产业、人才,整合社会资源,建立起以商业利益为核心的新秩序。 相较于旧贵族,商贾阶层更适应新的社会环境,能够通过商业活动满足各方需求,从而在阶层结构重组中脱颖而出,成为辽东新的主导力量。 李承乾在长安的军事行动需要稳定的后方支持,辽东作为重要的战略基地,需要强大的经济后盾。 商贾阶层能够提供粮草、资金等物资,满足军事需求,因此得到李承乾的重视与支持。李象和贺兰楚石在辽东的治理也需要与商贾合作,以维持地方稳定和发展。 商贾阶层借此机会,与军事、政治势力建立紧密联系,获得更多政策倾斜和发展机会。这种相互依存的利益关系,使得商贾阶层在辽东的地位不断提升。 但是他们忘记了,再多的财富,也要有实力守住才行。 辽东大量讲武堂的建立,使得辽东军事力量大增,而这些新生的将士,九成源自于曾经辽东三国的底层平民。 加上演武堂的思想教育,他们的效忠对象只有一个,那就是曾经平定整个辽东三国的大唐太子。 “将军是觉得我太过莽撞?” 李象抓起案上的狼毫,在舆图上重重画下一道。 “父亲在长安与群臣博弈,我们在辽东若不拿出雷霆手段,如何能解燃眉之急?” 少年的手腕还略显纤细,却下笔果断。 夜色渐深,寒风拍打着窗棂。贺兰楚石望着案头燃烧的烛火,终于鼓起勇气开口:“殿下,属下有句话不知当讲不当讲。太子殿下将辽东托付给您,是看重您的能力,可殿下终究……” 他顿了顿,斟酌着措辞,“年纪尚轻。属下担心,那些老狐狸未必肯乖乖就范。” 其实他真正担心的,是李象年轻气盛的行事风格,会打乱自己苦心经营的权力平衡,让他失去在辽东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地位。 李象闻言,目光如鹰隼般锐利:“贺兰将军是在质疑我的手段?”少年挺直的脊背,努力展现出与年龄不符的气场。 贺兰楚石变了摸样,李象自然也是如此。 曾经的李象温顺柔和,现在的李象却变得越发强势起来。 这源自于权力与责任的重塑,李承乾将辽东托付给李象,这赋予他极大的权力,同时也带来了沉重的责任。 管理辽东、为父亲筹备钱粮将士、稳定后方,每一项任务都关乎大局。 在行使权力的过程中,李象深刻认识到,温和的处事方式难以服众,无法有效调动资源、执行决策。 他必须树立威严,展现出掌控局势的能力,才能让手下将领、辽东臣民信服,确保各项事务顺利推进。 权力的行使和责任的担当,重塑了他的性格,促使他变得强势。 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