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文 第三十章 朝堂上下-《素手权臣遮天下》


    第(3/3)页

    刘公公双手接过文书,尖细却清楚的声音回荡在整个朝堂之上。

    “殷皇亲启:

    又逢感秋怀人之时,吾皇睹宫中凤鸣水而有所思,忆及皇都之定北河。大殷风土人情已是多年未见……”

    前面不过是一些说得虚情假意又冠冕堂皇的客套话,众臣们听得也都恹恹无神,直到了最后一句。

    “因感念奉殷百年之交,不忍使情意疏离,两国情谊有隙。故遣祝王李长熙率奉国使团于十月初一北上贵国皇都,代吾皇一览解怀。其中自有厚礼相携,念两国世代交好,友邻情深之意,望殷皇万莫相辞。”

    刘公公的声音犹自在回荡在勤政殿上,其下的列位大臣已经议论开了。

    慕初然向来不喜欢严肃古板的朝堂氛围,从来不在意更是不制止大臣们在朝堂上议论国事

    自己从中既可以得到众臣们对于事件第一时间之下的反应,更是能在这高位之上不动声色地静静观察各位臣子有趣的细节。

    比如受祖上荫蔽蒙受皇恩的柳深明,父亲柳相是先皇在时的元老,辅佐国事功劳无数。

    然而这柳深明虽出生柳家的书香世家,固然读得一屋子圣贤书,却没有学到古人格物致知的半分要领。

    每每遇到古书中不曾有,抑或前人不曾做过的处事方法时,便是千方百计地劝说自己这位陛下放弃,唯恐一失足成千古恨,留下万世骂名。

    柳深明每次听到什么新的国策时,第一反应是苦着张脸,皱起眉头。

    而户部尚书李照庭便不是。李照庭虽也是富家子弟,而且是殷国中有名的绸缎世家,生意在几国之内都有名声。

    许是自幼在家中耳濡目染多年,李照庭对于银两之事极为敏感,十岁余便是远近闻名的神童,曾解开过前朝大家留下的难题,那时候算学大家赵筹先生还健在,看了他的解答摸着白白的胡子笑着连叹了三声好,众人皆道这位小小的李公子将来前途无量。

    纵然惊才绝艳,在家略属旁支的李照庭成年后并无心借着神童的风头接管家族事务,而是看向了天下

    他参加科考,求取功名,眼中盛放的不是世家的金钱利益,而是这个国家的昌盛兴旺。这样的李照庭,是颇有看法的。

    听罢一项国策时,既不会下意识地驳,也不会变着法儿地顺承圣意,他往往面上不动而眉头低低。

    慕初然总觉得很有意思,大概当年他解前朝难题时,也是这副模样吧。

      


    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