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再就是作为父亲榜样的潜移默化,李承乾在长安的所作所为,为李象树立了榜样。 父亲身处权力斗争的中心,以强硬手段应对各方挑战,这种果敢与强势深深影响着李象。李象渴望像父亲一样,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。 在模仿父亲行事风格的过程中,他逐渐摒弃了过去的温顺,学会以强硬态度面对问题,做出决策,性格也越发向李承乾靠拢。 同时也是个人成长与自我认知的觉醒,在处理辽东事务的过程中,李象不断面临各种难题与挑战,这促使他快速成长。每一次解决问题,都让他对自身能力有了新的认识,也增强了他的自信心。 随着经验的积累,他不再是那个温顺柔和、依赖他人的少年,而是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领导者。这种成长带来的自我认知觉醒,让他敢于展现强势的一面,坚定地推行自己的决策,以实现目标。 “不敢!” 贺兰楚石微微低头。 低头时,额前碎发遮住了眼底复杂的神色,有对李象威慑力的惊讶,也有对自己野心的掩饰。 “属下只是忧虑,若行事过激,恐生变故。” 李象伸手扶起贺兰楚石,语气缓和了些:“所以更要杀鸡儆猴。” 少年特有的嗓音里带着坚定:“将军跟随父亲多年,当知道父亲的抱负。长安是他的战场,辽东就是我们的战场。若连这点事都办不好,如何对得起父亲的信任?” 贺兰楚石起身时,手掌在袖中攥成拳头。 李象口中的“信任”如同一把重锤,敲在他的心坎上。他何尝不知道太子的知遇之恩?可权力的滋味太过诱人,辽东这片土地给予他的自由与掌控感,又怎舍得轻易放弃? 次日清晨,襄平城笼罩在一片肃杀之中。 贺兰楚石身着戎装,腰悬长剑,带领百名演武堂精锐直奔王家粮行。李象则坐镇军营,调配兵力封锁码头要道,同时安排暗桩监视其他粮商动向。 面对军队的压迫,襄平城的粮商根本没有反抗的余地,只能乖乖献出粮食。 消息很快传遍辽东,其他粮商们纷纷主动前来表示愿意“支援”朝廷。 夜色如墨,裹着辽东刺骨的寒风,顺着窗棂缝隙钻入营帐。 贺兰楚石想起昨日李象的模样。 李象,作为李承乾的儿子,正沿着父亲的轨迹,一步步走向权力的核心。 这些日子与李象的相处。少年在处理辽东事务时展现出的强势与果决,让他都不禁侧目。 面对商贾时的雷霆手段,调配粮草时的周密布局,还有那双看向权力时,逐渐炽热的眼眸。 这些画面交织在一起,与记忆中太子殿下筹划时的模样,慢慢重叠。 “父亲在长安冲锋陷阵,我们在后方,绝不能拖他的后腿。”李象说这话时,眼神坚定得可怕。 贺兰楚石能感受到少年话语中的野心,那是对权力的渴望。 而这份执着,在权力的漩涡中,极有可能演变成吞噬一切的欲望。 如果太子殿下成功发动政变登上皇位,李象作为太子,真的能安于现状吗? 贺兰楚石摇了摇头,答案是否定的。长安的局势必然暗流涌动,各方势力虎视眈眈。李象在辽东积累的威望与权力,会成为他争夺皇位的资本,也可能成为他走向极端的催化剂。 当李象站在权力的边缘,看着父亲的皇位,会不会想起父亲夺取皇位的方式?会不会认为,只有通过同样的手段,才能确保自己的地位稳固?贺兰楚石不敢细想。 更让他担忧的是,李象对权力的认知。在辽东的经历,让少年过早地尝到了掌控他人命运的滋味。指挥军队、决定商贾生死,这些都在不断强化他对权力的依赖。 而李承乾即将成功的政变,会给李象传递一个危险的信号:武力夺取权力,是可行的,甚至是正确的。 贺兰楚石停下脚步,伸手按在冰凉的剑柄上。他突然意识到,自己对李象的担忧,不仅仅是出于对局势的判断,更是一种对历史重演的恐惧。 但他又能做些什么呢? 劝说?以李象如今的性格,恐怕不会轻易听进他的话。 阻止?他效忠的是李承乾,而李象是李承乾的儿子,未来的继承人。 这给他的感觉,如同一个诅咒。 第(3/3)页